杏鑫
业务范围

你的位置:杏鑫 > 业务范围 >

为什么三伏要治寒湿?寒湿对身体3个脏器影响巨大,很多人不知道

发布日期:2024-07-22 01:33    点击次数:93

“寒”和“湿”是中医“六邪”里的两邪,是诱发气虚、血弱、精亏、多病的“骨干分子”。“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寒和湿纠缠在一起,就成为万病之源。

寒湿致病,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伤寒论》进一步探讨,《脾胃论》系统归纳,后世逐步形成病因、病机、治则、针灸、用药等体系。实际上,中医大量的诊疗,是围绕“驱寒除湿”开展的,因为寒湿都属于阴邪,寒邪凝滞和收引,湿邪重浊和黏连,阻气机,伤正气,易引起杂病、重病。《温病条辨》认为,寒湿和“嵒”(现代叫肿瘤)有密切联系。

一些人认为寒湿是秋冬、冬春才有的病症,这是不对的。中医临床发现,天气越热,雨水越多,寒湿越重,更容易通过肌表、口鼻入侵身体。

换句话说,即将到来的三伏天,才是排寒湿的黄金季节。如今不少人有吹冷风、吃冷食、喝冷饮、睡冷房的习惯,对于寒湿而言,简直就是“老鼠掉进米缸”,在身体扎根捣乱再好不过。

寒湿有什么表现和危害?中医总结了5条入侵路径、5个发展阶段。

5条入侵路径:

第一路:从肚脐神阙穴进入,伤阴伤精伤神,对于妇女,更易引起妇科疾病。

第二路:从脚底涌泉穴进入,诱发关节冷痛、手脚不温、风湿关节炎等问题。

第三路:从肩颈大椎穴进入,带来头晕头重、颈椎酸痛、失眠多梦等问题。

第四路:从前胸膻中穴进入,引起胸口悸痛、脾胃不适、腹脘胀痛等问题。

第五路:从腰际命门穴进入,引起腰酸背痛、双腿无力、夜尿增多等问题。

这5条路径,可单独行动也可交叉进入,或者五路并进。

5个阶段,由轻到重,由表及里是这样发展的:

第一级在肌表,寒湿带来疹、痘、痒、虚胖等问题。

第二级在肌肉,寒湿到达经络,引起疲、累、酸、困等问题。

第三级在骨骼,寒湿继续渗透,引起关节疼痛、颈椎腰椎异常、肩背疾病等问题。

第四级在脏腑,寒湿引起多处异常,出现心、肾、脾、肺等多个脏器问题。

第五级在全身,寒湿引起痰、凝、瘀、堵等全身症状,很可能助长了肿瘤结节,割掉还会长出来。

这5个阶段,是逐渐深入的,拖得越久越被动,病情越严重。

寒湿从第四、第五级开始,身体就像长期被水泡的木头,慢慢烂掉,病程发展快慢因人而异,但出现全身性、系统性的疾病,终究对寿命、健康带来重大影响。

一句话:寒湿的尽头是肿瘤。寒湿置之不理,或入手太迟,一定会带来苦果。

知道了寒湿的危害,重点要放在如何防治上面。中医有“祛邪+扶正”的治则,有“针灸+中药”的调理思路,有“阳药+气血药+祛邪+通络搜剔”的组合拳,但说到底,是扭住了3个重要节点。

1、湿从何来?脾是湿邪的“大本营”,为什么会生湿?因为脾寒了,脾是寒和湿最容易结合的系统,又叫脾阳虚。脾是后天之本,脾有寒湿,直接影响到胃和中焦,还会牵扯到心、肺、肾和大肠。

2、湿从脾来,但容易困在肾,肾是先天之本,但平时也容易受寒,结果寒湿两个又搞到一起去,肾寒会尿多尿频,腹泻较多,易水肿,腰膝酸软,肾出现寒湿,对全身经络和脏器有广泛影响。

3、除了脾和肾容易生寒生湿,全身还有肝脏也容易出现寒湿,而且经肝脏辐射全身。肝寒的特点是各种疼痛防不胜防,尤其是肝经循行的部位痛感明显,肝的寒湿不易除去,而且容易复发。

由于脾寒、肾寒、肝寒,牵引和诱发了其它的寒湿,所以把这哥仨治住了,后面的寒湿就好办了。怎么治?各讲一个代表方剂:

1、治脾寒,用理中汤,出自《伤寒论》,全方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是优秀的祛寒剂,对脾寒引起的腹中冷痛、大便溏烂、中焦虚寒、寒湿内盛等见效很快,而且理中汤是祛寒的基本方,加减化裁后有不少名方。

2、治肾寒,用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全方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是有名的扶阳剂,附子回阳救逆,边走窜边补阳,炙甘草制约附子药气,干姜守而不走,护住阳气,它们结合就像太阳照射阴寒之处,对解决肾的寒湿,见效很快。

3、治肝寒,用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全方由当归、桂枝、细辛、芍药、通草、甘草组成,是著名的温里剂,可应对寒湿滞留肝经,带来多处冷痛、四肢不温等问题,对血虚、气郁等问题有很好疗效。

解决这三个寒湿之症,有“一通则百通”的效果,相当于“牵住牛鼻子”的治法,能有效防止寒湿滑向肿瘤。

当然,有的中医从寒湿5个发展阶段、5个侵犯路径入手,见招拆招,也是可以的,但从用药的简便性、辨证的总效率看,治脾寒、肾寒、肝寒更好一些。

不过,治疗的重中之重是辨证,对症施治,而且注意遵医嘱用药。



Powered by 杏鑫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