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
业务范围

你的位置:杏鑫 > 业务范围 >

识破常见的推理谬误, 你的人生事半功倍(中)

发布日期:2024-08-22 16:12    点击次数:196

推理谬误,是一个人为了说服别人接受一个结论,有意或无意使用的一种推理“骗术”。

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常见的一共有17种,现在分别介绍如下,今天再介绍5种。

1、虚假两难选择谬误

指的是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在构建自己的论证大厦时会加倍小心。可以细细检查自己的假设,记住多数有争议的论题都需要具体阐述其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手边时时有一份可能会出现的推理谬误清单,这样就可以避免这些谬误。

例如:

“要么考研,要么考公务员,否则你找不到好工作。”

“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否则就和我一样一辈子当一线工人。”

解决方法,是别做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式推理,寻找多种结论的可能性。

职业行选择多种多样,除了考研,考公务员,还可以直接就业,而且就业的工作岗位也有很多选择,也不一定去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还可以从事其他行业。还可以,成为自由职业者,甚至可以创业,经营一家公司。

2、语义模糊谬误

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来歪曲事实。

使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当被别人批评的时候又利用这些有歧义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例如:树上有7只鸟,扔了一块石头打下一只鸟,还剩几只鸟?

3、从众谬误

从众谬误,指的是因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或相信同一件事物,即使事实上这件事是错误的,也认为这件事情是对的。

一个人,生活和工作在各中社会关系中,为了不让自己在社会中孤立而生存困难,行事风格常常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同,以便和他人保持一致。

我们经常听说过的“大家都这么说,一定不会错”、“宁可与胜利者站在同一边,而不要太去计较是非!”这些看似“正确”的观点,其实就是从众谬误的滋生土壤。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自己并不孤立。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写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系统内,谁作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它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某个系统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

美国霍桑工厂的实验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成这些工作量后,就会明显的松弛下来。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所以,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

职场上经常看到从众谬误是:有的公司管理比较僵化,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虽然个别员工看在眼里,但为了保住工作,养活家人,也不得不随大流,即使发现了明显的错误,也不敢表达。这就是从众谬误导致的。

要想解决,首先需要分析汇总,鉴别哪些是值得推广的有益公司的从众行为,哪些是对公司不利的从众谬误,用清单列举出来,再分门别类采取不同态度。

破解从众谬误,需要认真负责的态度、精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的能力。才能善巧方便地提出问题,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客观公正地解决问题。

小泽征尔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以为是演奏家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结果仍觉得不自然。

这时,在场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他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信自己的判断。

虽然从众行为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因此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实际上,对待从众行为要辨证地看。

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确的信息,从众行为是很难避免的。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规避危机并无大碍,有时模仿策略还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和取得进步。

但是,还需要搜集提供尽可能多的论据、数字、试验数据、具体案例、证人证言去佐证论点,最好通过客观事实对结果进行检验,这样得出的结论比较令人信服,可以最大化规避从众谬误。

4、片面谬误

片面性谬误,是当自己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用特例来给自己开脱。

身边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一个人说:“吸烟有害健康”。另一个人马上反驳:“我爷爷90岁了,吸烟60年,现在活得好好的。”就是用“我爷爷”这个特例来证明吸烟对健康“无害”,用片面性特例作为论据,反驳对方的观点。我们知道:吸烟确实有害健康。所以。这个人出现了思维上的片面性谬误。

大部分人,习惯上都不喜欢自己的任何一方面被证明是错的,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人总是觉得自己以前觉得正确的东西,今后也必须是正确的,这就是思维惯性的力量。人们不愿意打破原有思维的按部就班、轻车熟路,不愿意费脑子重新思考。所以,总能找到理由进行自我安慰。只有诚实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三思而后改进、升华。

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用我们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每天从职场工作、人际沟通、学习提升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

职场上,一般而言,职位越高的人,站的高,看的远,可以总揽全局,但也往往忽略细节,更容易出现片面性谬误。

有的公司,会在公司常规运行体系之外,再专门设置一个“对抗”部门,专门分析、研判现有运作体系的弊端、缺陷,提出整改意见,并可以直接上报总裁和公司董事会。

这就是一种规避和减少片面性谬误的好方法。

另外,片面性谬误,也经常成为影响职业规划的绊脚石。

我公司去年招聘入职的小王,思维特点是不受拘束,灵感频发,工作中经常冒出来奇思妙想,往往在大家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他往往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地解决问题。

小王多年以来从事过十几种职业,都是半途而废,至今确定不了最终职业定位。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目标的茫然导致他更加焦虑。网络上的各种学习班,他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处学习,四十多岁了,始终安定不下来。最近向我透露说想辞职创业。理由是曾经在英语培训市场火爆的时期,办过三个月教育培训班,赚过十几万。

他这种判断,其实就是思维上的片面性谬误。只看到暂时的经济收入,却没看到他的盈利还有市场这种个人不可控的因素起作用。我建议他业余时间可以结合多年职场经验,先系统自学职场管理、从中提取职场心理学,并输出职场文章,然后第二阶段阅读心理学书籍,辅助职场写作,深度探讨职场心理,目标是建立一整套职场心理学体系。

5、合成谬误

例子:一些制造业公司里,有的主管是因为专业技术水平非常高而提拔上去的,上任之后,逐渐还担任了管理职能,不仅负责本部门的技术,还负责人事管理、物资计划、统计报表等等。

因为总经理认为:主管的技术水平高,那么其他管理水平也一定不差。实际上很多人仅仅是专业技术能力强,而其他管理能力甚至不如手下的员工。导致啥都管,啥也没管好,眉毛胡子一把抓,劳心费神,出力不讨好。

这里,总经理的思维出现了合成谬误。解决办法,是对事物进行逻辑分类,按照轻重缓急划分管理权限。让最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



Powered by 杏鑫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